1. 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
2. 正圈与反圈(肘不离肋,可转不可移)。开步阔狭适中,左足尖与右足跟前后相齐,以肘抵肋,作正反圈。两胯高低,中心不移;后膝不可折。
3. 两胯升降(中心不移)
4. 玄关设窍
5. 妙与灵,
6. 得势在争脉(待查);出奇在转关。
7. 下蹋外碾
8. 钱三枚,其一、二并列相属于案,以指按其二定于案上,以其三沿案面滑击二,二不得动,而一钱出。击敌同此理,三为后脚,一为敌。
9. 力偶应为剪力,中无间隙。所发两力相向,如两圆相逆相切而旋,其间绝不留空隙,敌不得脱。
10. 分离劲。无挤则无按,先挤后按,由挤接按。挤到无余地,乍按之,石破天惊,可破铁布衫。名为分离。如以锤击钎然。
11. 手腕平直不可移动,肘尖于肋不可移动,肩不可移动,此第二枚钱也。
12. 一肩与其另一手对拔,肩与手腕间绝对不动。
13. “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即放对方进来,“合”即与对方咬合,似乎自己非常被动,其实只要轻轻一拨,对方“即出”。不可将对方顶在外头。
14. 划圈不可抬肩。
15. 三角形顶角下压,两边下端会高速沿底边延长线分开。此道理常在推手中应用。这就是“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 中的肘。
16. 腿后为弱点,可以膝绕顶之,不一定触及。
17. 打轮(双方右脚在前)时,右手在前时,右肘应内收贴肋,手尖有向前之力,才不丢。手指无论何时都要指向对方中心。转腰胯时,其它处不动,可将对方轻易发出。右手自左至右走下弧时,应有沉劲。
18. 节节贯穿可指身体部位逐段拉拔。
19. 能以指尖发人,就不用手掌,因手掌有一掌的距离,会给对方留有余地。一寸长、一寸强。长打短。
20. 填胯,否则对方不会被我填胯逼出,还可攻我凹胯之处。胯要松开,不要陷下。能填好胯,才能作到挤。
21. 全身与对方咬合住,只有一点是独立的。以腰胯支撑肘手,可支千斤。将对方一点一点逼出,犹如楔子,只进不退,使对方退让无地。
22. 正圈:似有一静止悬针,手及臂均在针尖下出。体现出瓶颈理论。正、反圈不一定划到中线。
23. 针对对方的方向,可调节自己后脚位置,调节得正确,可令对方败出。
24. 对方近身逼控我右臂时,我可沉右肩,沉右胯,两胯抻拔,令对方出。切不可动手,摇肘,提肩。伸出右臂时,先在臂外侧,紧接着在臂内侧伸展,对方出。对方挤按我小臂时,我可令小臂内缠,对方出。
25. 打四正手轮时,当我搭住对方左臂时,右脚为实,左转腰,可将对方捋出。打轮时,如我右手与对方合,左脚为实,否则为双重。
26. 肘尖应顶在肋往中腹部稍偏处,而不是肋部。
27. 双手挤按对方,前脚在对方不察觉条件下,往其两脚之间踏出,则取得主动。
28. 如我手臂被对方控制,则将手臂忘掉。
29. 加长(杠杆)力臂:如我有手控制对方右腕,左手支在对方右腋下时,左手应为立掌,以便成为支点,该支点不得移动。
30. 再导向:如对方挤按我,我将其力导入后支撑腿而进入地下,身体其他部位勿动。太极拳中不应该有化劲,只能再导向。所谓化劲是指的结果,不是方法或动作。
31. 可在对方身上找固定点,但最好是在自身找固定点。易掌握。
32. 明手暗脚。处下。
33. 转关。其实就是暗换支点。
34. 前挤时,靠的是抻拔(包括手与足的抻拔)将人发出(手与后足之间不动)。
35. 合力:不可全身向单一方向移动,将人发出的,是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的合力。
36. 双膝内扣,两胯抻拔,直体垂臀,可令胯开。
37. 转正圈:靠腋下一拳距离的抻拔将手伸出,手之动是被动的;此时靠后大腿的逆缠而使躯干右转,转身也是被动的;后脚蹬地。凡容易被对方抓住的地方都不动,动的是对方不容易抓住,不容易发觉的地方,如两大股骨头的转动。
38. 反圈:对方推我右臂,我右手随之收回,右肩右胯下沉,身体并不向后退。
39. 如以两脚为1、3,身躯(中垂线)为2,进退总是1-3,3-1,即总是转动。
40. (右)反圈:(1)右肘回到顶死点,此时手掌还未转;右肩松下,将来力引至右胯;(2)右胯即沉,右掌顺缠,接手回来,蹬右脚;(3)手不动,胯不动,左转腰将力转至左胯;(4)沉左胯;(5)右掌随沉胯逆缠;(6)推手,磴左脚,左大腿逆缠,各处撑开。手放下到不能再放时,以脚蹬将其复位。
外面是硬的,里面是软的。
腰不能停转。
因膝不动,所以大小腿缠绕方向正相反。
要紧,“紧”可(在合时)将力传到对方身体各处;有空隙,没合严则不行。
如对方抓住我腕臂,我则视其力来方向,将手指抬起,贴于其腕下适当处,完成咬合过程,即已合严。然后在消肩的条件下,以抻拔劲,通过咬合处将力透出。
关节两旁的身体部位运动和缠绕方向不能一致,否则为晃动。
二人相持,我无法上步。此时手上作出变化,脚就可以动了。
反圈先以顺缠吃住,在以逆缠发人。
分离:如连在一起就是惯性(晃荡)。
角度、时间、速度三要素。(洪先生语)
使用阴阳螺旋力,不使惯力。(洪先生语)
反圈中,出手是外辗,出手同时后大腿内侧的螺旋逆缠转到小腿以顺缠向左下入地是下踏。
缠丝功被人控制住右臂。不要摇臂,只能将肩逆缠向下。
边角度,抻梢节,不能动三角形顶处的两线接点,否则就成了“八”字形,断开了。
空中有界,不能过,我的所有动作都与此界线无干涉。
找对方界线上一点,牵动这一点,对方出。要注意观察和听劲,寻找界线并确定这一点,也要避免自己之点被对方牵动。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前先后……”等说法,许多人的理解和行动大谬,给对方一个先兆。使对方预判出自己的下一个动作。如:两人合住后,一方欲前先后时,另一人趁其往后一动之机,前而发之。
对方推我臂,我松肩以臂随之,但身腰不动,对方无法奈何我,因为我的线上要点不受影响。如我随之转肩转腰,则对方可轻易发我。
对方双手推我胸,我可以两手自下自中央上棚,分而破之(如正圈)。不可动肘,动肘则牵动胸部而失败。
对拉在当中产生一“空点”,此点即所谓“定”点。
不到位(位置及关系正确),不使劲;甚至(手足身各部)到了位,也不使劲;对方一使劲,他自己出去。
手臂被人贴胸腹控制住时,应尽量拉长手臂。
手臂被人贴胸腹控制住时,将自肩至肘部分向下向内划弧,同时降低重心,然后手指抻长不动,手臂逆缠,对方站立不住而出。注意:(1)手臂须与对方合;(2)划弧顺缠时肩不动;(3)逆缠时手臂无`横拨。
上步不动手,转腰不动腿。二人合住,我上步,此时手不用力推人,用力推人则上不了步。上步后,膝贴对方腿内侧,并以此为支点,沉转腰发人。(初学时要求贴腿,只为了助其形成一根棍,熟练之后不一定贴对方腿。
对方推我,我如矮身,对方随着按下,我被动,我可在其推处上下抻拔,。对方推不动。
满了就走别处:上步不动手,转腰不动腿(其实也不动手,转到转不动时,形成新的“合”,只要一沉身,便可继续转。
变大不变小:双方相合,变大者胜,变小者败。
动静相宜:必须同一时间有动处,也有静处,才谈得上动静相宜。
所谓“化”,应以“再导向”理解之。
两人按陈式推手站法站立,乙的右臂被甲贴胸控制,乙应尽量将右臂贴着甲胸往远伸,再将手臂向挤,同时右腿抵住甲左大腿后部,甲出。乙切忌弯肘,切忌臂不贴紧,切忌提肩,切忌不近身。乙的前脚位置越靠前,发人越容易。如形成相持,发人困难,可突然矮身,手臂不变,将甲发出。
甲乙两人以一臂距离对面站立,甲出左手击乙胸,乙可以左手绕缠其腕,将甲左臂控制住,屈右肘顺时针划弧抵住乙左臂内侧,同时上右脚套乙左脚,右转腰发肘劲将甲向乙右后方向发出。
哪儿来的,哪儿去(洪先生语):甲出右手击乙胸,乙右手绕缠其腕,左手控制其上臂,顺势(向后向下)捋之,此时上左脚,同时两手顺甲臂方向往前上方发之。捋时可猛,并应顺其臂方向,不可向左右牵引。如甲屈臂,乙发力时对准甲后肩。
接上条。乙向后向下捋甲,如甲顺势挤乙,挤到极处(乙几乎被挤出)时,乙突然以右手(离开甲臂)放置在甲胸前,向外发力,同时左腿顶住甲右股,令甲向乙的左前方跌出。
甲乙两人以一臂距离对面站立,甲出右拳击乙胸,乙可以左掌下按其拳,同时上右脚,且疾出右手攻击甲。
海底翻花体用之一:甲乙两人以一臂距离对面站立,甲出右拳击乙胸,乙以双手接而向右后捋之,同时抬膝顶撞甲胸腹。
甲双手推按乙上臂,乙矮身并以双手向前向上推挤甲两腋下,将甲发出。
给(对方)点不给面。甲推挤乙臂,说明乙臂上有一个面承受其力,如乙旋臂,可将被推挤的面消除。
截劲之一法:甲以双手推挤乙,乙以双手搭住(甚至两手食指轻压)其臂,同时后退一步脱离,可发现其手上根本没劲,停在半路。
接上条。如一方以上述方法截劲,另一方可继续前伸自己的手指尖,破其截劲。
手不动,脚动。(洪先生语)手负责咬合,脚负责取胜。
双方相咬合,如一方双手及上身不动,只转腰,则另一方出。
两人按陈式推手站法站立,甲欲控制乙右臂,乙先将肘抵住其胸腹,其次将小臂贴紧甲胸腹,然后手指尖向前向外抻拔,此时向外转臂,甲出。
接上条。如甲仍能不出,乙沉裹右肩,右臂逆缠,甲出。
肩只能向胯下落,不可前后突出,更不能提耸。
哪儿亏了,哪儿找。(洪先生语)
往后找,不往前找。(洪先生语)手臂合住,调节脚站立处。
挤住再转,不挤住(对方)出不去。
二人相持,一方降后腿,再以前方横挤。
一部位被截,就不要了,改用后头的部位。
甲乙手臂相持,乙左前臂向右一蹭一推,左手不动,甲出。
甲乙两腕臂相交,甲腕臂有挤劲,甲心口对自己腕臂内侧有挤劲,左膝往斜上方腕臂有挤劲,右胯对同一处有挤劲,连头顶也往前下方同一点也有挤劲。同时发动,甲出。
有三种劲:一是手触碰车轮被弹开;二是手伸到辐条之间,被绞伤;三是车轮在其上滚过,这是正确的劲。(洪先生语)???
棚劲就是人家冲上来,你能顶住。(洪先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