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aiji on Daqingshan

by Ketong Lin on 2011/06/04

二上大青山

2009年10月,第一次上大青山,认识了陈老师,初次领略了实用拳法的奥妙,前已为文记之。下山时,便许下愿心,日后有机会定当再次上山。其实,这想法自然不过。我在大青山上遇见的拳友,没有不被陈老师的为人和功夫所折服的,几乎所有人上山都不止一次。

2010年8月,第二次上大青山。当天陈老师在山上举行了盛大的收徒仪式。一同拜师的共有十一个人,除了冯嘉杰、孙健、杰瑞(杰瑞是陈老师的干儿子),以及因故未能亲临现场的吴绍志和李怀忠外,其他都是陈老师的洋学生。参加拜师仪式的除了几十个实用拳法的学生外,还有若干实用拳法及混元太极的老师,以及洪均生宗师的六子洪友义和孙子洪森先生一家三口,可谓盛况空间。我因飞机晚点,未能赶及参加下午举行的入门弟子拜师仪式。到达大青山时已是晚上十点。夜色中看到汉王府东面的山上新添了一座阶梯形建筑,仿佛布达拉宫一样俯瞰着山下,在暮色中显得十分宏伟,司机告诉我那是新建的宾馆,暑期班的学员很多住在那儿。

那次上山,见到第一次上山已经认识的蔡生业老师、高子健和孙健,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除了来自山东的的朱东升,郑世业,元树松,更多的是来自万里之外的陈中华国际太极学院暑期班的学员,有捷克的Pavel, 德国的Nikolai,意大利的Jiuseppe Bon,加拿大的Steve(陈学勤),Lee David, Alyssa,Scot 和Scott,澳大利亚的Paul,和美国的Byron, Tim, 加拿大的 Allan,Kham Serk 等等。大家每天一起练拳推手,切磋技艺,很快产生了一种同门情谊。

新朋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华老师及洪森先生。

孙老师虽然初次见面,却已久闻其名。陈老师多次向我提到孙老师,对他赞誉有加。跟他聊上几句,你马上就知道孙老师是一个菩萨心肠、侠义肝胆的性情之人。闲来无事,孙老师常谈起他多年来行走江湖的奇闻趣事,他那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才艺足以令你吃惊。他是火箭科学家、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团代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部长、国家队排球教练、羽毛球教练、画家(大青山玉兰阁多功能厅悬挂的洪传陈氏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的大幅画像就是孙老师的手笔)、书法家、武侠小说作家、混元太极宗师冯志强的入室弟子及混元太极第二代传人。后来聊天中发现,我跟孙老师另有一层渊源。原来30年前我和孙老师差不多同时师从吴式太极名家马长勋先生,惜乎均是浅尝则止,未能深入钻研。但大家心中对太极拳的热爱一直未熄灭,而正是这热爱,又把我们从遥距千里的北京和香港带到东海边的大青山上相聚。

洪森是洪均生宗师的孙子,自小得洪钧生亲授实用拳法,成年后拳术虽未撂生,但宥于生计,未及精研。这次陈老师收徒仪式,洪友义先生和洪森均作为佳宾应邀出席。洪友义先生下山之前,向陈老师表示希望他指导洪森练拳,故此洪森未同父亲一起下山,他的妻女也留下陪他。在其后的几天里,经常看到洪森练拳,练得非常用功,也非常用心,常常反复练习某一个单式,仔细揣摩动作要领和劲路转换。陈老师也格外悉心指导洪森。下山后从陈老师的网站上得知陈老师已聘请洪森常年在大青山帮忙教拳,洪森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精研拳术,学生亦可从中得益,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三上大青山

今年五月六日至十二日,大青山风景区举办了首届日照大青山洪均生太极拳国际研讨会暨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其中六日至八日是研讨会,九日至十二日是比赛。期间很多洪均生宗师的亲传弟子、太极大师将与会传授太极拳秘要。参加推手比赛的选手中多人在山东省及国家级比赛中拿过奖牌。这样的机会岂可失之交臂,不免打点行囊,于五月五日与冯嘉杰及赵志邦一起经深圳飞往青岛,然后与同日到达青岛的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蔡琳琳及来自新加坡的高泉植一起坐陈老师安排接站的小巴上山。

如同前两次一样,到达山上时天已大黑。沿途有些地方灯火全无,周围一片漆黑。同行中数人初次深入大陆腹地,见此情景不免心中打鼓。但一到山上,再喊王府坐下吃饭,心情便全然不同了。陈老师已吃过晚饭,仍然过来陪坐,同桌的还有陈老师的哥哥,前两次都见过的,也来帮手处理大会会务。一餐饭的时间又有数批人到达,陈老师不时被叫去和来宾见面,空气中已经浮动着大赛前的期待和紧张了。

这次安排我住在王廷宾馆的顶层。虽然去年上山时王廷已经投入使用,但这次是第一次入住。房间宽大敞亮,非常舒适。大平面电视、网线、风筒、电水壶俱备,十分方便。窗子正对着山谷和远处的群山,景色不时变幻,或被晨曦唤醒,或笼罩在云雾里,或沐浴在烟雨中,或映照在夕阳下,朝夕变化,阴晴不同,美不胜收。我想当这山谷被红叶装点或白雪覆盖时,再次窗前观景品茗,闲话太极,应别有一番风味吧。

旧雨新知

这次上山,见到了一些老朋友,也结识很多新朋友。蔡生业老师、孙中华老师、倪元海老师、杨应建老师、亓玉成老师和洪森老师都是旧识。洪森老师是这次研讨会和交流大赛的组委会成员之一,既要协助陈老师负责会务安排,同时又担任套路比赛的裁判长,每天忙到脚不点地。亓玉成老师则担任推手比赛的裁判长。

朱东升,郑世业,孙健也是旧识。小朱的拳打得更扎实沉稳了。孙健的推手功夫大有长进。问他是否参加此次的推手比赛,他谦称功夫不到家,准备练多一年再说。苏雷是当地人,练过几年的陈式太极,从去年开始跟陈老师学习实用拳法。比赛时打了一套陈氏太极比赛套路,一套实用拳法,动作舒展沉稳,很见功力。

苏昱文(Levi Sowers)来自美国爱荷华州,是研究大脑功能的生物学在读博士生,从2006年开始练习实用拳法。2008年在北京学习中文时,曾在天坛和长城上露过两手。几年下来,功夫早已今非昔比,大有长进了。苏昱文今年三月成为陈老师的入室弟子。

丹尼尔(Daniel Mroz)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表演艺术系的教授,1993年开始学习中国功夫,最初学的是蔡李佛拳和吴氏太极,也曾练过气功。2005年开始练习实用拳法,近年尝试把太极拳的要素融入表演艺术训练并将有专著问世。丹尼尔也是陈老师的入室弟子。

吉诺(Gino Nasato)也是加拿大人,在此次大赛中参加了太极单刀的比赛并获得银牌。显然功夫也有日子了。马特(Mat Beausoleil)曾在印度尼西亚教了几年英语,我们下山那天,他也一同下山到青岛进行一个面谈,希望在青岛找到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经常在周末上山来学拳了。

布雷克(Blake Norman)2006年已经参加了第一次在大青山举办的暑期班。布雷克知道很多奇闻怪事,餐间经常以其广博的见闻令大家惊异。我们都认为他应该从事幼儿教育。

陈学勤(Steven Chan)来自加拿大,去年已相识。陈学勤已连续三年参加大青山的太极拳暑期班了,而且多次参加陈老师在加拿大举办的研习班。陈学勤练拳很刻苦,听说最多时每日练习一路100次以上。2010年获得淄博太极拳比赛推手冠军。在今年的学员中,他的功夫和技术无疑都是最好的。

蔡琳琳、高泉植、赵志邦都才学拳不久,Paddy、Brennen Toh、查德(Chad Ormond)则刚刚开始。蔡琳琳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太极拳协会会长,已有十几年的杨氏太极功底。高泉植来自新加坡,练过杨氏太极和陈式太极,故两人的实用拳法上手很快。高泉植套路比赛时打得沉稳大方,完全不像是新手。赵志邦取年底才开始学拳,但进步很快。他自己发明了一种松开背肌和开胯的练法,效果相当显著。他和Brennen年龄相近,一下子就变得像兄弟一样形影不离。

保尔(Paul Jannsens)来自澳大利亚,去年已见过。他是大会的指定摄影师,摄像机从不离手,白天忠实地把大会的盛况记录下来,早晚陈老师给学生和前来求教的太极拳爱好者讲拳时,也时刻不离陈老师的左右,为实用拳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像资料。

吴琼伟来自加拿大,从2010年起负责陈老师网站的维护。自此网站有了很大改善,几个不同的网站整合在一起,结构更完整了,参考链接也更多了。多亏了吴琼伟高超的翻墙技术,此次大会的情况和大青山上的其他活动才能及时在脸书上和大家见面。

研讨会和大赛

这次首届大青山洪均生太极拳国际研讨会暨交流大赛,参加的有几百人。许多太极大师带着徒弟前来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大部分来自山东,但也有来自其他省份的,例如来自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的有刚太极武校代表队、来自四川的重庆市綦江县武术协会代表队以及来自新疆的巴州太极拳协会代表队。陈中华国际太极学院参加此次大会的共有21人,包括前面介绍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学员,是这次比赛成为一项国际赛事。

从五月六日下午到五月八日,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研讨会。李恩久、王德友、潘福振、蔡生业、杨喜寿、梁尔才、王金轩、陈宝山等大师在研讨会上作了精彩的讲演,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洪均生宗师的生平事迹及实用拳法的特点,许多老师还当场作了精彩的示范表演。大会还举办了师生互动、现场问答活动。

从五月九日开始,是三天的交流大赛,进行了不同年龄组别的太极套路和器械比赛及不同重量级别的推手比赛。推手比赛还设有丰厚的奖金,吸引了不少高手前来角逐冠军。陈中华国际太极学院参加套路比赛的选手大都获得了较好成绩,但在推手比赛中却全军尽墨。推敲起来原因有三: 一是体重普遍轻于对手的体重,体能不如人。技术水平接近时,这点就变得很重要;二是平时从未进行竞技性推手的训练,对竞技性推手中常用的摔法不太适应;三是主力队员陈学勤左脚有伤,赛前三个星期不能进行训练,加上感冒初愈,赛前一天才上山,第二天就带伤上阵,状况不佳,以致败落。当然胜出的冠军们也的确不是白给的。河南温县有刚太极武校代表队的四个小伙子,年龄在15岁到17岁之间,练拳的时间也不太长,但全部在套路比赛中获得奖牌,三个在推手中取得名次, 职宁则获得(70)公斤级的冠军和王中王的亚军。赢得王中王的郑州大学刘霓,底盘非常扎实,身上的柔化功夫也十分出色,得到青山战神的称号确实是名至实归。只是觉得比赛中摔法太多,虽然为规则所允许,毕竟不似纯粹的太极劲。

大会期间,山上真是热闹非常,也难为了汉王府的厨师和服务员们。要同时招呼几百人的饭食,实非易事,况且这不是一般会议的三菜一汤,每餐(包括早餐)都是十几道菜,三四样主食,还有小米粥、菜汤或豆浆。幸亏在山上运动量大,睡觉少,不然体重一定会增加几斤。

五月十一日交流大赛圆满结束。晚上,孙中华老师在玉兰阁娱乐室举行了书法表演,参加此次盛会的嘉宾和选手多来索字,孙老师来者不拒,为大家赠字。尽我所记忆者,给大赛推手总冠军刘霓写了“青山战神”,给韩岳写了“刚柔相济”和“君子自强不息”两幅字,给冯嘉杰写了“虽变化万千,而理唯一贯”,给苏立文写了“行云流水”,给陈学勤写了“上善若水”。有一位女选手为自己正在念书的儿子求了一幅“天道酬勤”,写成晾干之后,那位女选手未及时收好,却把那幅字折叠后放在孙老师写字的案前,被旁边帮忙的人误认为是写坏不要了的废纸,拿来吸墨了。待到那位女选手遍寻不着,最后发现真的成了废纸,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于是孙老师又为她重新写了一幅,一直到夜里12点半才写完。

后来陈老师也来到娱乐室,先为韩岳和冯佳杰等说了一会儿拳,待到人走的差不多了,才露了两手:先是用左手写了个漂亮的小篆“剑”字,然后写了个隶书的“走”字,再后来用右手写了行草的“轻灵”二字,接着把笔一丢,把那幅字揉了,说:“从他(孙老师)习书法之后,我就不练字了。”我当时鲁钝,未乘机向陈老师求一幅字。下山数日后,在网上看到山上搞了个陈老师书法夜,这次陈老师好好露了几手,篆、隶、行、楷都有,不但题字字体不同,就连落款也张张不同,方知自己走眼,轻易放过了收集升值艺术品的机会。

大赛结束后,山上又变得比较清静了,大家心情更放松了。有时晚饭后大家会买些啤酒,坐在玉兰阁门廊的台阶上喝酒乘凉。喝到酒酣,不免把以前学过的功夫演练一番,如chad的形意拳、蔡琳琳和Frank的杨式太极、我的吴式太极、丹尼尔的蔡李佛、Brennen 的跆拳道,等等。这些功夫,大家差不多都已经撂下不练了,只是偶尔在这样的场合拿出来玩玩而已。玩过之后,仍然还是练实用拳法,特别是一路。陈公发科和洪均生宗师都强调多练套路的重要,陈老师更明确指出,练习一路是为了改造身体结构,练出太极的棚劲。这种棚劲,使太极拳运用的基础。

我在此次大赛的套路比赛中,虽然获得8.55分的成绩,但自知那只是外形,最多动作尚算规范罢了。身上既无棚劲,身体结构也未改造成功,肩、胯不开,完全是“中看不中用”的。由于年龄的缘故,身体结构改造已非易事。临下山那天早上陈老师给大家改圈,我的肘部仍突出在外,因为肩、肘关节非常僵硬,两年的练习仍难以松开。而赵志邦虽然练拳不久,但因为年轻,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做出了符合要求的动作。这就是年龄的差别。洪均生宗师曾言“勤能补拙”,但自己体能已衰,已无法承受太大的运动量了。一念及此,不觉黯然。最后只好用孙老师的话“单纯地享受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的过程”来安慰自己了。

书剑

这次上山的意外收获,是得到一书一剑。书是李恩久主编的《洪均生陈氏太极拳全书》。此书收集了洪均生的几乎所有文章,包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全部内容,洪均生于不同时期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以及一些此前从未出版的文章。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理论编,全部是洪均生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精义篇,主要是洪均生宗师对古典拳论的阐释。第二部分拳理篇,是洪均生宗师关于拳理文章的集合。第三部分拳法篇,是洪均生宗师关于拳理文章的集合。第四部分师友篇,是洪均生宗师关于向陈公发科学拳经历,以及学练陈式太极拳几十年中接触过的师兄弟和其他门派名家拳友的回忆录。此编中的若干文章,似是初次刊行,全面阐述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理法并披露了洪均生宗师对其他流派太极拳及一些名家的评价。

下册是拳法编,收入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的大部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概论; 第二部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解; 第三部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二路(炮捶)详解; 第四部分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分类练法与简化四十式; 第五部分陈式太极拳式名考释及动作、着法要领说明。

这套书对于深刻了解实用拳法的特点和理法,极具价值,值得细细研读。当然,太极拳是一门技艺或艺术,如同弹钢琴或打高尔夫球一样,单凭智识上的了解是无法掌握的。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即每天三小时,练习十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陈公发科和洪均生宗师都强调多练的重要。不过理法上的通达有助于少走弯路,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然前贤何以要花诺大精力,著书作论,流传后世。洪均生宗师在书中也提到一些只练拳、不钻研理法,因而最终功夫不成的例子,足以为戒。

讲完书,再说剑。这把剑有两点非同一般。首先它是沈广隆剑铺所制。说起沈广隆剑铺,来头可是不小。此剑铺于光绪十八年(1882年)在浙江龙泉衙前挂牌开创,至今已历时130年。该号所制宝剑,历年获奖无数,曾于民国四年(1915)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42年为蒋介石先生铸剑一柄;1955年为毛泽东主席铸剑一柄; 1972年第三代掌门沈新培铸剑一柄,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1993年日月乾坤剑、日月乾坤刀、民间习武用剑获中国首届武术器材审评会三个一等金奖。1996年起至今日月乾坤剑、刀被国家武院、中国武协采用为中国武术锦标赛指定器械。

其次,这次所得太极剑乃沈广隆剑铺为大青山特别定做。剑柄和剑鞘为上等花梨木所制。护手上有太极图浮雕。剑身为精钢粹炼,上有凸起之玄纹(此一在剑身上铸凸起玄纹之技术已失传千年,2004年才被沈广隆再次研制成功),一面铸有陈老师的名字,另一面则铸有洪均生宗师的大名和他写的陈式太极拳拳品中“轻灵”一节:“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将往复还,寓送于迎。速非飘迫,迟不留停。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有道是,“剑走轻灵”,故此节拳品与剑法格外相应。对于洪均生的传人、陈老师的弟子而言,此剑极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陈老师

这次上山,陈老师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吃饭时总看到他在各个包间进进出出,四处招呼客人,处理临时发生的情况。我想他在大会期间大概连一顿饭都没有好好吃过。尽管午夜过后方才就寝,陈老师仍然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带大家练拳,给大家讲拳。晚上如没有应酬,也会来给大家讲拳。我常惊异于他过人的精力,也极佩服他对于推广传播实用拳法的热情。但他的热情,不是火山喷发式的热烈,而是一种持续的温热,有着温暖的穿透力。

孙老师曾经写过一篇介绍陈老师的文章。文章写得非常精彩,然而我对其中关于陈老师性格的断语却不敢认同。孙老师认为,陈老师和洪均生宗师一样,性情都很“孤傲”。我相信陈老师的学生、徒弟乃至所有与陈老师有一面之缘的太极爱好者都会同意,陈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任何人前来求见,他从不拒绝。任何人向他讨教有关太极拳的问题,他都会根据对方的根器和程度,耐心地给于解答,并让对方在自己身上试验,以便对方对相关理论有切身体验。陈老师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和客人推手时,陈老师都是拿住对方劲路就算,从不将人发出,更不会使用擒拿等手法折服他人。每个人在和陈老师接触之后,都能从他那里得到些什么。常有人说,和陈老师相处两三日甚至几小时,其得益胜过此前十年八年的功夫。

我想,孙老师说的“孤傲”,应该是指陈老师不随俗、不从众,不为名利所惑而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吧。陈老师不屑于为了世俗的名利而进行无谓的社交应酬。他宁愿把他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用拳法的教学和传播上。他矢志于实用拳法的推广,与洪均生宗师之子洪友义先生及洪传陈式太极拳国内掌门人李恩久先生共同发起本次大会,并特此在大青山王廷宾馆旁盖了一间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厅,用作研讨会会场和比赛场地。和洪均生宗室及所有真正的大师一样,陈老师对自己的能力有绝对的自信,完全不在意旁人怎么看。他不怕标新立异,将现代科学引进太极拳的教学,用当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对太极拳的规律作出新的诠释,揭开了遮在太极拳这一古老传统拳术上的神秘面纱。陈老师的很多学生(中外都有)在跟他学拳之前曾师从其它太极名家多年,但始终未能得窥太极拳的堂奥,后在各种因缘之下从学于陈老师,方才真正进入了太极之门。

孙老师关于陈老师的幽默感有着非常精彩的描述。我发现,陈老师心情好时眼中常常流露出狡黠的神情,似乎他已经想到了捉弄你的法子,心中正暗自发笑呢。话说回来,我也从没见过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很好奇是否有人见过他发怒或气急败坏。我们这些在红尘中打滚的凡夫俗子,那天嗔心不动上几次呢。陈老师的事务如此繁忙,接触的人如此庞杂,总有不如愿、不顺心的时候吧?他怎么能做到心中不动呢?佛家修菩萨行的六度中,安忍是极难修的。陈老师的安忍功夫是怎么修出来的呢?奇怪的是他教导的是一种对抗的技术,但依我看他已经修成了随顺众生的大乘功夫了。我想正是因为他有广大的心量,才能在几年中把他的教拳事业及大青山太极基地搞得有声有色,才练得出如此上乘的武功吧。说到底,太极就是道。太极功夫,与其说是对抗,不如说是消导对抗,借对方之力而为己用。要想练成太极功夫,必须日常生活也与其道相合,才能成功吧。而也许是因为他的典范作用或强大气场(或者汉王府的饭菜里下了什么药也说不定呢),至少在大青山上的短暂时日里,大家似乎都没了火气,相处得如同兄弟。我想这也是上过大青山的人都想再来的缘故之一吧。

临别礼物

临别的前一晚,晚饭后回到房间,烧了开水,添在我的旅行水壶里,提到玉兰阁大堂,希望这最后一晚有机会和陈老师、孙老师聊聊天。却见大堂里聚了不少人,摄像机也支了起来。原来陈老师要给我们4个第二天下山的人改拳。这一改就改了三个小时,直到十一点半才改完,此时大厅里只剩几个人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下楼时,陈老师已经在大堂给大家讲拳了。吃过早饭,从汉王府往玉兰阁走,陈老师从后面赶上来。这时候,孙老师正从玉兰阁过来吃早饭。陈老师对孙老师说,先别忙着吃饭,跟我一起送送他们。孙老师帮我把行李拿到车上,同行的有冯嘉杰、赵志邦、保尔(回澳洲)和另外七八个准备去青岛玩的人也都到了。不下山的人及姑娘们也都来送行。这时陈老师突然说:“有件事宣布一下。KT从昨天起已正式成为我的入门弟子了。”大家纷纷向我道贺。我知道这是陈老师送给我的临别礼物,它为我的此次大青山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师傅,此次匆匆,未及行礼,下次见面,徒弟一定向你敬茶。也望师傅届时赐字一幅,以为纪念。

{ 7 comments… read them below or add one }

James Tam June 5, 2011 at 5:06 pm

KT,
Congratulations! Welcome to the family.
JT

Reply

KT June 6, 2011 at 1:26 am

James,
Thank a lot.
KT

Reply

Wilkin Ng June 6, 2011 at 5:37 am

Photo added to the post, for those who don’t read chinese, K.T is made a disciple by Master Chen on DaQingShan, congrats!

http://practicalmethod.com/2010/05/chen-zhonghuas-disciples/

Reply

CantonCannon June 6, 2011 at 7:39 am

Welcome to the club, my little brother 😉

Reply

苏雷 June 8, 2011 at 6:03 am

恭贺林老师正式拜师,羡慕中~~

Reply

KT June 12, 2011 at 12:11 am

苏雷,谢谢!

你底子好,见陈老师的机会也比较多,好好练,很快就会出功夫的。

Reply

苏雷 June 12, 2011 at 2:25 am

感谢林老师真诚的鼓励帮助,通过近期在山上晨练,收获很大,我会更加努力的!

Reply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on the content only. For admin issues, please click the "contact" button on the top left.

Previous post:

Next post: